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解構低價賣地的背後疑團

周二外面天色欠佳,在地政總署總部內郤是討論氣氛十分熾熱,正為當日下午拍賣場推出東涌地作最後估值,當時拍賣部的接收申請接待處和以往不同,沒有很多發展商推賣前申請拿取號碼牌,政府內部已預測拍賣氣氛將會如何,一如所料,在灣仔伊館現場舉手投地的發展商得小猫兩三隻,但經過一輪悶局後,最終由南豐發展以34.2億元買入。

林鄭月娥:到價才會賣 不賤賣土地

類似的拍賣前現象也甚為罕見,即使年前推出的上水商業地皮,早上也有不少人到場取競投號碼牌,結果以高價賣出,由科達地產發展為零售及商業項目,事隔一年多,基本上拍賣前的機制沒有太太的改變,正如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勾地當刻的價錢,在當日亦會由內部專業估價師作最後評估,「到價才會賣」,不是賤價賣地,亦不會評論外間指發展商為表示不滿,聯手不投地的揣測。

香港拍賣基本上是公平和公開的方式,讓不同人士自由競爭,只是曾有黃月鶯事件後,政府檢討競投秩序,以號碼牌以防現場人士胡亂滋擾過程,即使內地土地拍賣模式,多年前亦是參考香港,引入內地再改良,所以香港土地拍賣會基本是反映出價者對後市的看法,從而決定本身的價格。

外間懷疑發展商聯手不投地,老樓接受一份免費報章訪問時便指出,假若聯手不投地,南豐連番承價,反映對奪這地志在必得,可以選擇不再承價更直接了當,毋須冒上被外界自己托價的質疑,單從過去多次拍賣會上,南豐亦有競投地皮,或聯手投地,表明求地若渴,在計算成本後認為價錢合理才舉牌競投。

土地供應足 按需要競投

老樓不是為發展商說話,而是過份主觀判斷事實容易製造市場錯誤訊息,認為發展商要與官府鬥氣。縱使地皮賣不出,對發展商或已買了樓的市民有什麼好處呢?即時會新樓也賣不到,樓價受到不良拍賣氣氛大幅下跌,這樣與官府不欲樓價大上大落的原則相反,那時再重蹈負資產的歷史,錯事只會做一次,不想再度發生,經過12年的痛苦教訓,官商不願見到這個效果。

其實官府對症下藥,利用大量推出地皮後,自然滿足發展商求地的訴求,既然多了地,不用每幅都爭崩頭,價錢被搶高造成連鎖反應,推落樓價身上亦水漲船高。發展商亦不會倒錢落海,逢地必搶,即使全球現金流最強的商業機構,也知道供應增多,不會搶購增加成本,利潤便沒有保障。

因此地要買,每個發展商會按本身需要搶地,在少了競爭對手下,地價亦會回落,樓價受到地價調整自然調節,根本是需求定律,不好揣測得太多吧!

說回東涌地低價售出,短期內交投收縮,已出現樓價見頂訊號,早前心雄的業主叫價回軟,礙於買家觀望氣氛濃厚和仍消化歐洲金融救市措施效果,成交量跌是不爭的事實,如前所料,10月轉勢的機會不高,業主要有長期防守的心理準備。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