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出現變數,這現象明顯受到政府連月來落實狙擊賣樓花新政和發表樓市言論有關,市場有兩種極端言論,一批認為發展商賣樓取巧,應該立法監管;一批指政府過度干預自由市場運作,有違過去奉行自由經濟立場。
自由社會便有這個優點,各方可就不同立場提出意見,用意是不斷提出見解,讓行政主導者可以從中聽取不同意見人士的內容,捨短取長,亦可以避免單方面施政或矯枉過正。
貼近事實 官員落區睇樓
在整個政府與發展商談判過程中,形勢上政府佔優此其一,得到大部分社會支持其二。但在推出過程中有兩方面可以做得好一點。
第一,在決定推行賣樓花新政政策時,不知道是政府內部樓市數據較落後,抑或是受到行政長官曾蔭權的醒覺,在收集資料時並不貼市,如樓價去年已上升了27%,當時府還只是針對個別豪宅天價交並未對中下價的影響,市場醒目錢便轉向中下價樓,即時令新界一批被人發覺低水的二綫屋苑被炒高了。
所以建議政府除了多點向不同渠道收集市場成交資料外,還好像兩位局長(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和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親自落區,與業界人士會面,內部當資料整理的官員,在正當資料庫途徑分析外,還好也要落區睇樓或去代理行做做意見調查,真正掌握到最新市況發展。
老樓從事採訪新盤買賣和二手樓價分析多年,發覺表面數據是經過過濾或是事實的部份;堅持每盤必落和每周睇樓的習慣,才能真正掌握樓市變化,從此分析樓市未來資金變化。
時間判斷正確 減低風險
如2007年初,在各個大型新盤上已掌握了內地客來港買樓的個案,連同北水快將南調下,判斷了內地資金來港買樓的景象。
第二,在推行的時間性上要準確,任何政策也需要視乎成效,很同意官方在居屋政策上旳堅持,因為建樓需要,如樓市轉角,措施便變成制肘。政府不在參與私人市場的態度明確,老樓並不認同個別議員對這問題上纏擾,政府是定立政策,並不是市場的參與者。
如沙士年,向中央爭取部份省市來港自由行相當合適,即時帶動了整體消費,對那時大受影響的零售業上大有幫助,有可以頂下去的決心,不然失業率大升超過一成也說不定。
既然大家也自動低息環境推動資產價格,去年前便可以為土地供應進行定出優化時間表,也不用市場再次以「三低一高」(低息口、低供應、低負擔比率、高通脹)為好大因素刺激樓價,連天水圍樓樓價也於一個月升一成的驚人數字。
因此,施政者不可以單憑感覺和經驗來判斷,否則會類似雷曼風暴一役中的煮蛙般,爆煲前失去了警覺性。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