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排政府密密出招,即刻令到樓市放緩升勢,加上早前入了貨的投資者帳面獲得利潤,故錯覺以為很多平貨執,連一些大炒家亦趁樓價高位停一停,把錄得利潤的獲利盤減價求售。
所謂減價並不是擘價,而是擴大議價空間率先套現,事實上價位只是輕微回落1至2%,有個別屋苑僅是成交量降,等待風聲稍為放緩後再定略。
知會相熟代理 壓價尋寶
一名大炒家明言,曾財爺只是針對樓花規管,並未直接打擊二手樓價,手上數十件細價樓已獲取兩成利潤,暫時減持數個單位,待樓價回落後再度入市,他估計最多只有5%回落,回套今年第一季升幅。「政府不會直接打擊用家盤,目前息口低,租金回報超過3厘,內地打擊樓價措施在港不適用,何況未來供應起碼兩年後的事,大戶始終要找投資渠道,購買物業勝算仍然最大。」
他較早前已知會相熟代理,若小業主心態弱趁機壓價,假若有超過市價低一成的荀盤,即刻替他落訂,在過去一個周末,實際上低於市價的目標單位並不多,同時行家同樣抱這種心態,那裡會有平貨買。
一名港島東區投資者有見區城市花園近月的樓價升幅相較太古城及康怡花園等藍籌屋苑仍有水位,故經考慮後,即積極參觀城市花園單位,日前看中屋苑一個3房連租約單位後,即斥845萬元購入,料新租金可享約3.7厘租金回報。
摩貨比例1.56% 集中200萬細價樓
一間大型代理行表示,過去數年摩貨比例持續偏低,業主精明了許多,不會給予超過3個月成交期,炒家透過摩貨賺的利潤不多,近年只發生在新盤中,「距入伙有一年多,他們以建築期付款,過去一年樓價升了三成,若短綫炒賣利潤都不夠給釐印費,所以甚至要求1個月成交,費事被業主反口封盤或賠訂。」
事實上,據代理數據顯示,截至20日為止,暫錄摩貨註冊僅錄得91宗,僅佔整體二手市場的1.56%,相比上月同期的101宗下跌10%,料全月數字將與上月數字相約,維持約200宗以下水平。若以金額分佈,本月摩貨註冊量,大部份為200萬以下細價物業,暫錄43宗,佔整體摸貨註冊47%,其次為200萬至300萬之摸貨註冊,錄得20宗,佔整體摸貨註冊22%,可見約7成摸貨個案為300萬以下之物業。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