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淡友減磅 好友趁低吸納

以前政府出招打壓樓市,力度比現時更直接,如把銀行按揭由9成收緊到7成,亦修改釐印費提早付交由完成買賣後,改為簽訂初步買賣合約(俗稱大訂),以期增加炒熡成本,誰不知樓價升勢制止不來,炒家適應了新規則照炒無疑。

財政司長曾俊華提早的9招12式,用意旨在提高新盤透明度,暫無意打擊樓價的意圖,如老樓上周所指,換來的政府代價可能更大,因此試圖以推出似新實舊的招數來阻止升勢。

昨日在一個公開場合上便指出,樓價自今年1月份的升勢,來到3月的確是放緩了,由於低息環境及現時的少供應下,為免樓市出現泡沫,有需要持續性監察樓市表現,有需要時才會推出新措施來抑壓升勢。

政府順應民意 規管賣樓花

其實這9招又好、12式也好,基本上是連消帶打,一方面在心理上造成樓價阻壓性作用,最大作用是規管不良一手銷售手法,這是多年來對發展商無力規管下,使他們有恃無恐,個別手法不善的發展商利用市民的無知抑或是混亂的賣樓秩序,以假亂真,從中得益,令市民在缺乏透明度下,連買了什麼也不清楚。

規管始終是找一個好時機,政府在此刻以民意作強大後盾,背著為民請命來限制賣樓的自由,有無王管年代變成有監察,起碼在市民在投訴有門的時候,使發展商未敢過份造作,山雞當鳳凰,魚目混珠。

對於未知結果的小型投資者,為免資金被鎖,選擇止賺離場,如早月前被炒高了的天水圍嘉湖山莊和栢慧豪廷等炒家樂園,據前綫董事級老友所言,只是減磅放售個別已賺了合理利潤的單位而已,反而在套現後伺機以低價換貨,再炒一次,他們估計只是量跌價穩,第三季當措施威力減弱後,積壓的購買力再度爆發出來,可能更較第一季更硬性,升勢更明顯。

二手冷郤 少了競爭

一廂情願或是看得清楚,只是個人意見,而實際上,被炒得過高的細價樓二手樓市成交的確慢下來,反而有市場、有買家的地區,因少了競爭,反而吸引了用家或投資者入市,他們均有需要自用或儲貨心態較強。

如將軍澳區,當區內房協下月開始為夾屋貨尾叠翠軒買家揀樓前,一些抽不到前籌的夾心買家,反而藉市況轉靜之時,向區內業主議價,不乏成交個案,帶旺了新都城、將軍澳廣場維景灣畔細單位成交。

又如沙田第一城1座低層C室,面積約395平方呎,成交價為177萬元,平均呎價約為4,481元,較市場造價低約4%,現時同類型單位造價一般錄逾185萬元水平,故上述單位開盤首天即獲投資者承接,個人評估市場正逐步消化政府出招的消息,其後樓價有望重拾上升動力,遂斥資入市搏短炒,現階段擬先將單位放租,以同類型單位平均租金約7,500元計算,料租金回報錄逾5厘。

市場好淡爭持大有人在,傳統屋苑勝在有穩定回報及租金收入,在這段煙霞大霧期間,看來相對較被概念炒高的二綫屋苑風險較低。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