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樓」 港人又愛又恨
運輸及房屋局現開始為資助市民自置居所進行諮詢,料市場將起一番熱烈討論,老樓料討論範圍不外乎兩個重點,分別是復建居屋和貸款資助兩個主要環節或延伸的問題,不過據官府事先重申,大方向主流意見認為復建居屋並不是抑壓樓價的最佳方法,長遠土地供應是最佳方式;至於資助貸款上也以善用公帑為大原則,既定方向下極少有改變的空間。
老樓發覺市民自香港從沙士後,經濟谷底回升以來,大家發現了縱使財富可令人快樂,但是健康和擁有健全的家庭更加重要,追求的居住空間享有充足的活動空間、空氣流通,亦造就了對綠色空間的重要性。無論是否擁有一個完滿居所,但總發覺在健身室或海濱公園多了運動的居民,拖男帶女一齊享天倫。
由於過去數年利息偏低,吸引了散戶入市,這是由於為了財富不好被即將重來的通脹吞噬,其實是沒有置業或換樓的急切性,老樓大膽估計:部份買樓人士根本不知道買回來的單位作何用途,若自己有能力便買下,當儲蓄又好,或他日結婚可以拿回自住,這是人類為自己將來作好準備的自發性行動。
復建居屋需時,根本上問題解決不了樓價高的難題,何況一幅地要興建3至4年才落成,鑑於資金影響正常樓市需求,3年後樓市若果出現不景,居屋又成為樓市包袱,永遠沒完的循環。
港人經歷了兩次大劫,亞洲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物業產生了兩種極端效果,1997年買樓頓變為負資產、2008年買樓累積財富,當中由天堂跌落地獄不想再遇風浪的港人,投資變得好保守,反而追求心靈上的富有;但相反亦有港人追求快點上車,快點享受物業帶來的好處。這是不同人的目標,別人亦難完全理解。可以說物業令港人又愛又恨。
老樓卻認為,通脹何時來尚未可料,有能力者早點部署,因應本身可承受的風險,可買樓、可買股;無論閣下最後作出何種選擇,無論結果都要自己負責,到頭來不檢討自己,把責任推向別人身上的話,那麼事情永遠搞不清、說沒完。
HKLau.com總編輯 劉兆昌(老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