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賣樓與房策 如何改善

下半年進入高透明度賣樓年代,縱使發展商有秩序按日公布資料,亦較以前有所進步,但依然有改善空間。十幾年前,新盤賣樓明碼實賣,開售資料全在售樓處公布,把價單張貼在當眼之處,打開門口做生意均均真真,其實時光倒流也不是壞事。

促全面公開賣樓資訊

既然政府為了消費者利益,理應要求發展商一併公布所有資料,偷偷摸摸似乎是香港賣樓的特色,賣樓排隊世界公認是香港罕有(內地也出現類似現象),政府責無旁貸,希望繼續與發展商溝通,市民願意見到更開放的賣樓手法。

在97年前不需要由代理賣樓,引發到通街代理撈客、載車年代已成為歷史;登記抽籤顯示公平公開;沙士期售樓處戴上口罩派貨,每一毎周期出現,便是賣樓文化轉變的最佳時機,香港人適應能力強,商人腦袋靈活,難不倒他們,面對全球資金澎湃湧向東方,即使透過更公開的賣樓形式,亦影響不了具有國際品牌房地產投資價值。

政府留意資產泡沫打擊正復甦的經濟勢頭,提防泡沫爆破用意正確,既然發展商求地若渴,即使偏遠的地皮也積極競投,雖然每幅地並不一定受歡迎,由市場自動調節,總較不定期安排賣地透明度更高,何不透過正常賣地增加單土地供應,讓其他發展商提高參與性,這令樓價得以由市場主導,這時候也是檢討賣地政策的最佳時機。

定期拍賣中小型地皮

老樓認為政府經常指有足夠中小型地皮供應,何不每年推出兩至三幅只規定興建中小型單位的地皮予以競投,在賣地條款上列明只興建細單位,那麼除了提供每年一定數量中小型單位,滿足上車人士的需求,這裡指的是有能力買私樓的買家,不是透過任何資助形式上車群族,可以讓他們自由選擇,能力付出更高價錢可以買新樓,能力較低者轉而向二手市場購買,亦不會防碍私人市場自由訂價的彈性機制。

與此同時,房協和市建局也可兼顧照顧中下階層的角度,透過興建出租單位或重建時撥出部份單位予重建戶優先認購,這也可加快重建的速度,變相也加快了土地供應,早前市建局還建議小業主可獲現金補償和優先回購的選擇權,老樓絕對支持,但必須與重建戶訂立合約細節,防止中途轉售業權的期限,以防炒風。

房地產向來是中港兩地很頭痛的難題,但沒有政府的參與和行政上的配合,很容易失控或失衡,適當的措施配合也無傷大雅。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