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擊起千重浪」,運輸及房屋局開始發動資助置業諮詢文件後,昨日論壇和Facebook的發表人數已達數百人次,老樓亦參考其中,貼上昨天的文章與局方分享,全城參與下,能否得出一個平穩各方的方向,老樓認為任何方案也會有反對者,還要政府的決心如何以最大利益為最終目的。
昨日談到居屋復建並未能抑壓樓價最佳方式,置業貸款又以公帑協助未能上車的人士置業,如何做到公平是相當重要,否則弄巧反拙,兩邊都不討好。
部份人士經過努力儲蓄,把畢手儲蓄拿來買樓,更懂得珍惜這機會,深思熟慮和量力而為,按本身需要決定入市時間,樓市升與跌可算是甘心命抵;置業過程其實是一種藝術和訓練個人情緒,若果買入後樓價跌也自命無眼光;入市準也不是什麼值得高興,始終拿來住的話,安居樂業放下最大的投資環節後可以更安心工作,為自己事業衝刺。
政策飄忽不定 反為不智
老樓認為,長遠房屋策略理應以「穩定」作為最主要目的,穩定是按市民能力、經濟增長作為基石,未可飄忽不定,令市場得到長短訊息才判斷自己的入市行為,這樣樓市才會健康,「每人為自己定出入市時間」,過去10年、20年都是這種方式,樓市升無能力者會停下來不追價、跌市中也有人看好而置業,這類置業行為純是本身對後市的判斷,無論結果如何,向自己負責。
當然若果市場出現極端環境時,政府有責任定出改善策略,施最後的政策出手權利,如樓價在經濟衰退期停止賣地減少供應,透過減稅、還短期利民紓困措施來減少市場怨氣,把市民放在施政的第一位。這才是人民為本的政府。
去年推出新政 時間更佳
今次政府其實在推出措施時間上真的有改善空間,其實在去年10月施政報告之前,老樓亦有向官府高層官員反映年青人入市難的問題,若不及時留意的話,隨時引發更多的難題,那時這位官員也留意到市面聲音,明顯未察覺到即時性的危機,同時那時特首只著關心樓市,並未推出任何措施,令市場中人認為對樓市還未流出負面訊號,即時出手時爭取時間推售手上物業鎖定利潤。政府今次「好心做壞事」,等如1996年前房屋司黃星華指樓市並未出現炒風,這句說話即時令炒風推泡沫。
所以老樓認為施政者要更早過市場提早出現警覺性,防患於未然,當事情未轉壞時及早提防,總好較臨渴而掘井,處理問題時有充足的措施推出,盡快安定民心。
(尚有其他文章,請登入www.HKLau.com香港樓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