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求穩定樓,口術治樓基本無效,在樓市臨崖邊時理應重視市民訴求,日前便有傳聞調高中上價樓的釐印費和收緊投資者第二套房的按揭由目前的6成再減至5成,老樓認為力度溫和,若果這兩招在8月份同時推出收效更大,面對全球熱錢充斥著,只是治標不治本,若對症下藥,大膽建議應改向每年額外提供2萬伙單位之餘,更要定期賣地來增加供應,雙管齊下才收阻嚇性投機作用,使樓價冷卻下來。
增釐印費收緊按揭 於事無補
面對熱錢充斥,加釐印費和收緊按揭對冷卻於事無補,如5月份把2,000萬元或以上豪宅印花稅提高至樓價4.25%,如一個2,000萬元豪宅,印花稅加多10萬元,對豪宅買賣不單無人影響,全年豪宅升幅已經超過97年高峰期平均價7%,愈有錢的人何懼多出10萬元之數,所以即使再提高印花費效用不高。
何況全球維持低息,資產價格升幅更不計此數,有錢人買樓何來用銀行按揭,第二套房用全數現金買樓大有人在,所以這兩招對抑壓炒風功用當低,長遠在環球資金流入香港和亞洲區房地產,看升不看跌,每月增多1萬8000元供款卻是有限。
財爺早前明言,供應是根本問題、按揭是關鍵,仍以勾地制度在主動拍賣雙軌並行之時,主動拍賣次數作為主軸無改賣地制度根源。
定期拍賣 避免大財團壟斷
其實自2002年停止賣地,每年新增單位逐步回落至歷史低位,供應不能一兩年內落成,對以前的政策的「錯誤」,不可能即時可以彌補,雖說過去一手吸納量維持1.5萬伙,以後維持每年2萬伙供應,並不能收阻嚇性之用,因此定期拍賣由政府拿回主導權,每年提供指定時間拍賣日,每次提供兩至三幅不同類型的土地,即時並未影響發展商的競投興趣,假若在拍賣期間有地勾出,可以放入拍賣土地內一併舉行,一方面向大眾傳達供應穩定的訊息,按能力和需要置業;另一方面,可以讓不同發展商享有買地同等機會,避免地皮歸邊、壟斷,被他們控制樓價,把價格放在自由市場定奪。
可能有人說,興建的地皮豪宅化,香港人不可能買得到,老樓認為若政府有決心,可以在賣地章程內規定,物業只可以興建中小型單位,面積500至600平方呎的上車盤,並規定非香港居民所佔買家比例不可以超出一成之類的限制措施,使港人更容易買樓。
買樓看長綫 忍受短期波動
凡此種種建議,不是純綷以打擊樓價為目標,在非常時期必須以非常手段來處理,政策思維是放開些,畏手畏尾的房策思維,不能阻止外來熱錢炒高樓價。
相信香港人也會明白到,高樓價產生的長遠影響更大,距離安居樂業的理想更遠,自用家買樓並不是只住一至兩年,是10年八載的時間,能忍受短期的波動,卻換來長遠的樓價穩定,不經常擔心樓價再度爆破後,又要重新捱過艱難歲月,人生又幾多個十年,無論體力和時間都不可能再來一次,因此政府理應以長遠香港利益為依歸,不要被外來熱錢推高樓價,高樓樓的問題始終必須解決的,若要快點解決,行動更加要迅速。